“末帝(李从珂)天资聪颖,具有人君的风范。年轻时便因勇武卓著而登上帝位,诚然,性格与才德皆不容小觑。初时政务尚未出现重大失误,但最终天命未曾庇佑,群臣亦未能尽责,致使国家面临覆灭。若追溯李从珂奋勇力战于河需之地,斧影楼阁前,他出没如神,气吞万里,何等英勇!然而,当他驻车于覃怀,羽书断绝,心头泪水沾襟时,却又展现出其无奈与软弱。悲哉,英雄终有悲凉时。”——《旧五代史》
李从珂,原名王,后改姓李,字二十三,故乡为镇州平山(今河北境)。他自幼丧父,便与母亲魏氏相依为命,过着贫困却安稳的生活。至乾宁二年(895年),李嗣源带兵攻陷平山,魏氏母子被俘。李嗣源见魏氏容貌出众,便收她为妾。年仅十岁的李从珂也被收养并改姓李,赐名“从珂”。李从珂身材高大,约七尺左右,沉稳大气,且天生具备非凡的勇武,在李嗣源身边屡立战功,深得李嗣源的器重。李嗣源北征南战之际,李从珂在军中威望极高,并屡次受到晋王李存勖的嘉奖。
天祐十五年(919年),李存勖率军与梁军在胡柳陂(今河南濮阳东南)展开激烈对决。由于情报传递不畅,李存勖与李思源未能按时汇合,致使李存勖陷入梁军重围,形势危急。此时,李从珂挺身而出,带领精兵迅速占领胡柳陂的制高点,成功击退梁军的主力,为李存勖赢得反击的机会,最终大败敌军。胡柳陂之战后,李从珂名声大振,也因他的英勇表现,李存勖未对李嗣源未能及时汇合的失误做过多追究。
展开剩余75%同光元年(923年)九月,李存勖击败梁军的最后防线“守护神”王彦章后,便以李嗣源为先锋,亲率精兵长途奔袭梁朝都城汴州(即今开封)。在这场战斗中,李从珂带领骑兵随李嗣源日夜兼程,最先攻入汴州。战后,庄宗李存勖亲自慰劳李嗣源,并盛赞:“恢复唐室江山,实乃你父子之功。”
同光四年(926年),魏州爆发叛乱,李存勖令李嗣源前往镇压。不料,李嗣源却被前线的叛军拥立为帝,李嗣源不得不返攻洛阳。当时,李从珂驻扎在石门(今陕西三原),他立刻集结军队,迅速前往与李嗣源汇合,大大增强了李嗣源的军力。不久后,李嗣源成功进入洛阳,成为后唐的开国君主——明宗。李嗣源即位后,开始大封功臣,李从珂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、检校太保等要职,并晋升为太尉,调任凤翔节度使。长兴四年(933年)五月,李嗣源更为封他为潞王。
然而,长兴四年(933年)十一月,李嗣源的次子秦王李从荣涉嫌谋反,最终被镇压并处死。此时,李嗣源也因这一变故,精神大受打击,最终于当月二十六日去世。李嗣源的突然去世,使得年幼且体弱的李从厚继位成为后唐新帝——闵帝。李从厚继位后,心知自己在军中毫无根基,特别对李从珂深感忌惮,遂听从权臣朱弘昭、冯赟等人的建议,实施了“换镇”政策,将李从珂调离凤翔,并命令他赴河东节度使职务。李从珂深知,若离开凤翔,他将彻底失去自己的根基和保护,必定成为李从厚手中的鱼肉。
为自保,李从珂决定反抗。应顺元年(934年),李从珂以清君侧、除奸臣为名,在凤翔起兵,并广泛发布檄文,号召各地节度使联手讨伐李从厚,剿除朱弘昭、冯赟等奸臣。然而,李从厚收到消息后,迅速派遣唐军悍将王思同领兵讨伐李从珂。王思同集合大军围攻凤翔,凤翔城周围水浅,难以防守,王思同很快就将城池团团围困,李从珂一度陷入生死危局。
危急时刻,李从珂不惜以“感情牌”博得支持。他脱去上衣,露出满身的伤疤,站在城墙上痛哭流涕:“自幼随先帝出生入死,战斗无数,满身创伤,才有今天的江山社稷;如今朝廷宠信佞臣,猜忌骨肉,难道我何罪之有,竟然要受到如此惩罚?”李从珂的痛哭激起了许多士兵的同情,尤其是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们,纷纷为之动容,转而停止了攻城。
李从珂原本在军中威望很高,许多攻城的将领曾是他的部下,经过这一番感情动员,他成功说服了指挥羽林军的杨思权、尹晖等将领停手,最终趁机击败了王思同的进攻,并成功反攻入洛阳,重新掌握了大唐的权力,成为了后唐的末帝。
然而,李从珂继位后,继续犯下了李从厚时期的错误。他开始猜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,并在清泰三年(936年)下令将其调任天平军节度使。石敬瑭原本就心怀不满,拒绝接受任命,并且在此时暗自谋划叛乱。李从珂得知此事后,亲自率军征讨石敬瑭。石敬瑭因势力较弱,最终选择联合契丹,对李从珂发起进攻。面对强大的敌军,李从珂在战斗中败北,不得不逃回洛阳。
清泰三年(936年)闰十一月二十六日,石敬瑭率军逼近洛阳,李从珂看到局势已无法挽回,决定做出最后的选择。他带着传国玉玺,携妻儿登上玄武楼,在极度悲痛和绝望中自焚殉国,捍卫了大唐的最后尊严。自此,后唐彻底灭亡。李从珂由于是亡国之君,死后没有谥号及庙号,但后世史学家感其英勇刚烈,称其为后唐末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欣旺配资-线上配资-股市如何加杠杆-配资查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