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国时期,有两个人因其频繁跳槽的行为而颇为著名,而令人惊讶的是,他们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。这两人分别是后世常被批评的吕布和三国时期备受推崇的刘备。那么,为什么这两位的评价会如此悬殊呢?
先来说说吕布,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可谓两极分化。有的人称他为三国时期的名将,有的人则称他为“三姓家奴”。虽然各方对吕布的评价不尽相同,但无可否认的是,他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。毕竟,“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”几乎成为了对他的最真实写照。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,吕布凭借自己的勇猛与实力,毫无疑问稳坐了第一猛将的宝座。这足以证明,他的能力是得到了广泛认可的。然而,唯一让人无法接受的,便是他的手段和为人处事的方式,这也成为后人批评他的主要原因。
展开剩余82%从三国末期的格局来看,吕布无疑是当时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。毕竟,在那个时代,利益往往凌驾于一切,而所谓的“人品”似乎并不重要,尤其是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里。在当时,能征善战的将领,往往能得到更多青睐。因此,吕布频繁跳槽的现象并不奇怪。直到后世才逐渐重视个人品德,才让吕布的声誉彻底受损。今天看来,吕布的一些做法显得异常残忍,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。也许,如果我们站在吕布的角度,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。
吕布的成败其实可以追溯到他的出身。他并非像刘备那样出身名门,而是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。对于一个出身微贱的人来说,想要在动荡的年代脱颖而出,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与争取。选择一个有实力的明主跟随,便成为了吕布的一条必经之路。最初,吕布跟随的是丁原,而在丁原的麾下,吕布也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。短短时间内,他便赢得了“飞将”的美誉,而丁原对他也深感宠爱与信任。
然而,吕布逐渐变得不满足于现状,他心中始终渴望在这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。可惜,他选择了最为卑鄙的一种方式,而这种选择让他彻底失去了后人的尊敬。当时,董卓掌握了大权,而他最需要的就是解决掉丁原这一强劲的对手,清除异己。考虑到董卓的根基尚不稳固,不能贸然行动,因此他决定拉拢吕布与自己联手。对于吕布来说,虽然他曾受到丁原的知遇之恩,但面对权力的诱惑,他毫不犹豫地投向了董卓的怀抱。
吕布最终以丁原的性命换取了更高的职位——骑都尉,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。在此之后,为了巩固吕布的支持,董卓决定与吕布结为“父子”。然而,历史告诉我们,即使是父子关系,也未必能够抵挡权力斗争的残酷。吕布既然能够为权力而杀害有恩于他的丁原,那么董卓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呢?很快,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,权力的争斗让他们彻底决裂。就在此时,王允找到了吕布,吕布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,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吕布最后的命运。
接下来的几年,吕布再次尝试投靠不同的势力。首先,他选择了袁术,但由于吕布过去的不良记录,袁术拒绝了他的投靠。无奈之下,吕布只能转投袁绍,而袁绍接纳了他。然而,吕布的傲慢与自大很快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,并最终使得吕布再次沦为弃子。即便是曹操,也曾提及吕布“狼子野心”的问题,说明即使像曹操这样聪明的君主,也未必愿意长期依赖吕布。
然而,吕布的投靠并不止于袁绍,最终他又来到了刘备的麾下。刘备的宽厚与仁义,使得他在众多将领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。在刘备的麾下,吕布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庇护,但由于他与刘备之间的信任问题,最终也背叛了刘备,令自己走向了悲剧的结局。
相较之下,刘备则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。虽然刘备的出生并不显赫,但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振兴汉室的伟大理想。即使他早年屡屡投靠他人,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操,深知自己的目标。即便身处他人的麾下,刘备也总是备受尊敬,无论是与公孙瓒、陶谦的合作,还是后来的曹操、孙权,都无法改变他高尚的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理想。通过不断积累实力,刘备最终脱颖而出,成为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领导者之一。
刘备最令人称赞的地方,莫过于他的“仁义”之道。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,使得他赢得了大量的支持与忠诚。相比之下,吕布的行为显得格外轻浮与自私。他的频繁跳槽以及对待主公的态度,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贴上了“有勇无谋”的标签。如果吕布当时能够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谋略,而不仅仅是依靠武力,或许他今天的命运将大不相同。
刘备与吕布的故事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正好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。刘备以宽厚待人、坚守理想赢得了历史的尊敬,而吕布则因其反复无常与缺乏远见,最终走向了毁灭。历史上对于吕布的评价可以浓缩为四个字:“有勇无谋”,而刘备之所以能够广受称赞,正是因为他不仅有仁义的胸怀,还有着清晰的目标和长远的眼光。
发布于:天津市欣旺配资-线上配资-股市如何加杠杆-配资查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