詹姆斯·古恩深谙现代观众的口味,重启版的《超人》几乎满足了他们的所有期待。电影中那些屡次被摧毁的城市、满载打斗的激烈场面,以及古恩标志性的恶趣味,给观众带来了熟悉又新鲜的感觉。特别是超人的神力展现,令人惊艳:他不仅能扛住倒塌的大楼、抵御巨兽的大脚,更在拯救无辜人群时,显得英雄气概十足。虽然笑点层出不穷,但最打动人心的,反而是这些瞬间里超人所展现的强大力量和责任感。
古恩甚至掌握了“萌宠心理学”,让片中的小氪抢尽风头,不仅让超人的宠物抢镜,还加入了那段配角在逃难前与猫咪告别的台词,甚至特写了老妇人手中的宠物乌龟。这种小细节的安排,无不在展示古恩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。
展开剩余82%另一方面,古恩也在挑战超级英雄电影的固有模式。他去除了超人作为救世主的传统形象,反而将全片最精彩的打斗场面留给了配角卓越先生。露易丝这个典型的“坐等被救”角色,这次不再只是被动,而是转变成了拯救者,尽管她的挑战更多的是来自那些她无法抗衡的更大力量。
而在人物塑造上,古恩并没有让克拉克的养父母成为典型的好莱坞明星形象。毕竟,谁能想象如果一个外星婴儿坠落地球,最后被凯文·科斯特纳或戴安·莲恩这样的大牌明星收养的概率有多大?相反,他选择了更具“素人感”的形象,给了养父母一种更真实、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感觉,这也让超人的背景故事显得更加接地气。
从超人秘密基地的首次亮相开始,古恩就给影片定下了调子。由水晶构成的空间通过冰层蔓延而上,再搭配节奏感十足的BGM,仿佛进入了一座超现实的“娱乐乐园”。这座乐园的门由超人DNA开启,仿佛是《侏罗纪公园》中的开园时刻,宣告着一场视觉盛宴即将上演。虽然这座乐园属于外星人,但城市居民对其肆虐似乎已经习以为常,隔天便恢复了平静,甚至在地球被撕开一道口子时,人们依旧漫不经心地逃难,没有恐慌,甚至没有暴乱。星球日报的记者们依旧没一个人去现场采访,整个事件似乎只剩下线人爆料和空泛的讨论。
这些桥段和暗示,看似只是简单的娱乐手段,实则也暗藏着对当下国际局势的反思。从伊战到乌克兰战争,这些影像的结合仿佛给了这部电影一种“恶趣味”的内涵,而正是这些元素,让影片在表面上看似轻松,却又充满了对现实的隐性批判。影片中某些情节,像极了许多经典电影的“剪贴”:超人基地被黑客侵入的场面让人不禁想起吕克·贝松《露西》的视觉风格;超人被黑色纳米虫裹身的场景,几乎复制了《蜘蛛侠3》毒液首次出现的画面;而卢瑟利用社交媒体和高科技手段与超人对抗的方式,也有《蜘蛛侠:英雄远征》中的神秘法师的影子。
但这些巧妙的借鉴并非问题所在,毕竟只要手法得当,观众就能感到满足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古恩似乎准确把握了现代观众的需求:那些已经被计划好、均匀分布的笑点,观众并非因为它们特别搞笑而买账,而是因为这些笑点迎合了他们的期待。这种迎合让人不禁感到一丝失落,因为这部影片,作为超人电影,似乎已经丧失了那种深刻的情怀。
对于年轻观众来说,超人所承载的经典意义已经不再那么容易理解。于是,影片中出现了大量解释性的台词,诸如机器人为超人疗伤的桥段,强行讲解超人的背景,仿佛要为那些对超人背景不熟悉的观众补课。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商业化的快捷操作,把“讲好一个故事”简化为一种娱乐商品的生产流程。
问题不在于超人不能作为一部纯粹的爆米花电影,而是在于这部电影缺乏真正的危机感和足够强大的反派角色。如果说超人电影的魅力在于打击邪恶和捍卫正义,那么这里的反派卢瑟显然没有做到位。他虽然宣称“脑力胜过蛮力”,但实际上他的智慧并未体现得淋漓尽致,反而在最后竟因不切实际的情感纠结而流下了眼泪,这与他前期的愤怒形象完全不符。
尽管古恩的银河护卫队系列获得了漫威粉丝的热烈喜爱,但来到DC后,他的首部作品却显示出了“与众不同”也不过是“同样”的感觉:熟练、计算且娱乐性十足,足以暂时让观众满足,但始终缺乏深度和持久的吸引力。尽管视觉效果达到预期,但影片所带来的情感波动却很有限。换句话说,这部电影展现了足够的现代感,足以成为反映当代娱乐工业的一面镜子,却也揭示了这一镜子背后的空洞:那座即便重建的城市,仍旧无法遮掩其根深蒂固的破败。
最后,超人这位曾经象征英雄与理想的角色,在这部电影中逐渐变成了所有娱乐的附属品。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他流血,却没有真正让人关心他为何流血。对于超人来说,这本应是一次全新的诠释,而这次尝试,似乎未能完全达到预期。
发布于:江西省欣旺配资-线上配资-股市如何加杠杆-配资查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