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爽这位人物,实际上被许多人低估了。大家往往看重他最后在高平陵政变中的失败,认为他不过是被司马懿反杀的典型失败者。但实际上,曹爽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,尤其在政治斗争方面,他表现出色。尤其在处理权力斗争时,他的技巧和能力可见一斑。
历史记载曾提到,曹爽年轻时就非常谨慎和稳重,曹叡深得他宠爱。曹爽能够在年少时获得魏明帝曹叡的器重,并与当时的权臣建立良好关系,足以证明他并非庸才。曹叡之所以如此宠爱他,表明曹爽在与上司相处时极为得体,懂得如何赢得上级的青睐。同时,他还能与当时曹魏朝廷的老臣打交道,也说明他具备了良好的同僚关系处理能力。而且,曹爽能够在政治斗争中压制司马懿一段时间,说明他在与对手的博弈中,也具备非凡的智慧。总的来说,曹爽在权力游戏中的表现,可以说是非常有章法的,只可惜运气差,最终遇到了一个如神一般的对手——司马懿。若论能力,曹爽绝对算得上是曹魏第三代中的佼佼者。
展开剩余81%公元239年,魏明帝曹叡去世后,曹芳继位,曹爽与司马懿一同辅政。由于曹爽拥有宗室身份,他自然成为了第一辅政大臣。刚开始,曹爽对司马懿非常尊重,甚至像对待父亲一样敬重他。然而,随着权力逐渐掌握在自己手中,他的亲信,如何晏等人开始劝他,建议他不要与外人分享权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曹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地位,开始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。他先是将司马懿升为大司马,然后又以大司马职位不吉利为由,将司马懿“降职”转任太傅。这样的举动实际上就是明升暗降——给司马懿一个名声显赫的职位,却减少了实际权力。太傅的职位虽然光荣,但通常不涉及具体的行政事务。通过这招,曹爽成功地将司马懿从实权部门——尚书台排挤出去,几乎将政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尽管曹爽逐步将司马懿的政治权力削弱,但他并没有立即动摇司马懿的军权。这并非他不想,而是司马懿在军中的根基深厚,威望极高,急于动手可能会引发剧烈反弹,因此他采取了渐进的策略。为了安抚司马懿,曹爽不仅为司马懿家族提供了若干优待政策,还为他的子孙安排了诸多职位和封号,以期稳住局面。
然而,司马懿并不打算轻易妥协。241年,孙权四路伐魏,司马懿主动请缨前往镇守吴地,并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打败了吴军,为魏国赢得了一场大胜。这一战大大提升了司马懿的声望,而曹爽则不得不再次给予司马懿丰厚的封赏和优待。虽然如此,司马懿依旧保持低调和谦逊,时刻告诫自己的子弟要谦虚谨慎,不要因成功而骄傲自满。
接下来,司马懿与其提拔的邓艾共同致力于军屯、兴建水利等实务工作,始终低调行事,避免与曹爽发生直接冲突。曹爽虽然在政治上已经占据了上风,但司马懿并未轻易放弃。他开始在军中布置一些有利的布局,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。
曹爽为了进一步削弱司马懿的影响力,开始通过一些人事调整,逐步将关键职位掌握在自己亲信手中。特别是通过调动蒋济和曹羲等人,曹爽成功掌控了禁军和军权,令司马懿无法再动摇政权的根基。
然而,曹爽也知道,尽管他在朝中掌握了绝对的行政权和禁军权,但要真正排除司马懿,必须进一步削弱司马懿的根基。因此,曹爽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和人事变动,进一步孤立了司马懿,使得司马懿的政治影响力逐步瓦解。
最终,曹爽成功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各个关键职位,彻底掌握了魏国的权力。尽管司马懿在军中依然有一定影响力,但他已经被排除在了权力核心之外,成为了名存实亡的辅佐人物。
然而,司马懿依然没有放弃,他开始准备反击,逐步展开了针对曹爽的反扑。在曹爽逐步挤压司马懿的过程中,司马懿已经没有多少选择,只能通过反击来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。可惜,曹爽的高压政策和精妙的布局,使得司马懿始终难以扭转局势。
曹爽的权力斗争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压制,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曹魏政权内部的权力博弈。曹爽和司马懿的关系,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“内外有别”之局,曹爽代表着宗室的利益,而司马懿则是士族代表。两者的斗争,实际上也反映了曹魏内部不同势力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。曹爽最终能够占据上风,正是因为他能够更加灵活地操作权力,控制了皇权的核心。
这场权力斗争,最终以曹爽的胜利而告终,尽管过程充满了权谋与心机,但曹爽的手段之高明,不容小觑。而司马懿的反应,则进一步暴露了人性中对于权力和地位的渴望,以及在权力斗争中无法避免的损失和牺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欣旺配资-线上配资-股市如何加杠杆-配资查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